推广 热搜: 行业  机械  设备  教师  系统      经纪  参数  蒸汽 

腾讯6万件专利背后

   日期:2023-04-28       caijiyuan   评论:0    移动:http://wlb.glev.cn/mobile/news/1465.html
核心提示:张逍本文由“边码故事”出品4月26日,是世界知识产权日,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最新数据看,全球1650万件有效发明专利中,中国以3

张逍

本文由“边码故事”出品

4月26日,是世界知识产权日,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最新数据看,全球1650万件有效发明专利中,中国以360万件超过美国的330万件,位列世界第一。如果从1985年国家专利局成立算起,完成这一超越,仅用了38年。

知识产权与技术创新,向来都是相互支撑、相互激发的关系。技术创新推动专利落地,专利制度保障技术创新者的权益,并激励创新走向更大的应用。

在这个过程中,企业一直是专利申请的主力军,而且,面向市场和应用的专利研发,又会走上一条特别的创新快轨:需求牵引研发,研发引致创新,创新带来应用,应用又产生新需求,如此形成循环,创新如同滚雪球,越滚越大。

腾讯的专利故事,就是这样一趟搭上创新快轨的滚雪球之旅。

2001年,腾讯申请了第一项专利,如今的专利申请总数已超过6.2万件,在全球互联网公司中排名第二,仅次于谷歌。而且,这不仅是一家企业的技术成长之路,更重要的是,这是一家公司融入时代,把自己的视野和技术能力,放到更广阔的天地,用惠及更多人、更多领域的方式,反过来激发自身的创新潜力,实现更大价值的故事。

2020年1月22日,腊月廿八,没人能预料事态的走向。

一个6人微信群被拉了起来,名叫“我们做点什么”。这是上线不到一个月的腾讯会议团队,想在春节期间用于应急沟通,也抱着“做点什么”的心态,希望能为减少线下的聚集略尽绵薄之力。

但这种略尽绵薄之力的想法,第二天就变成了必须用尽洪荒之力的现实。

那是接下来三年线上生活的开端,需求如潮水般拍向这支技术团队。

“赶火车”式的迭代

更多人被卷进这个应急项目。还在跟家人团聚的腾讯云音视频研发负责人薛笛,也接到了加班通知。

面对汹涌而来的线上会议需求,腾讯会议是业内第一个向用户免费开放的视频会议产品,会议容量为100人。

很快,团队发现100人的数量,在实际应用中远远不够。大年初二,某市委机关提出250人同时在线的会议技术支持,当夜,腾讯会议紧急将免费会议容量从100人提至300人。

提升容量后,包括薛笛在内的所有人,都目睹了用户量每天翻倍的现实,任何一次系统不稳定,都可能造成事故。

于是扩容成了重点,一时间全公司凡是能调动的机器都被翻了出来。后台、客户端、运营等多个团队也必须连轴转,许多人选择直接睡在公司,随时待命。

更多人通过腾讯会议在线待命,随时开会,随时解决。有人开玩笑:“我们是在用腾讯会议保障腾讯会议。”

从1月29日算起,日均扩容云主机接近1.5万台,8天总共扩容超过10万台云主机,共涉及超百万核的计算资源投入。

好不容易扛住了流量高峰后,还要尽快提升用户体验。100多天里,腾讯会议迭代了20个版本,团队内部称之为“赶火车”:每一趟列车抵达时,技术团队都要检修火车,还要给列车装满补给。

“火车”的班次非常频繁,过去三周一趟,忽然增加到每周一趟,甚至三天就是一趟。

腾讯是典型的产品经理主导的工作文化,善于捕捉并满足用户的需求,但如潮如涌的需求袭来,破极限的高频迭代,还是超出了很多技术老兵的意料。

好在团队挺住了,直播、录制、共享音频、批注、投票等实用的新功能陆续上线。海外版VooV Meeting,也在超过100个国家和地区紧急上线,并成功登顶App Store免费总榜第一名。

在这背后,薛笛牵头发明的一项技术正在默默提供支撑。这项技术确保:单会议支持100万与会者同时参会,单集群支持1000万用户同时在线,集群所有核心组件均支持快速扩缩容。

2020年冬天,这项名为“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系统以及相关设备”的技术专利,拿到了第22届中国专利金奖。

在国家知识产权局答辩现场,评委们告诉薛笛,腾讯会议大家每天都在用,体验很好。

能走到这里的专利,技术含量无需多言,更重要的是,如何让技术创新的成果转化落地,服务社会。

这恰好是腾讯向来看重的。马化腾曾回忆:“互联网刚出现时,写程序是一件很酷的事,大家常常互相比拼谁的代码写得漂亮,我反而更在意自己写出的东西被更多的人应用。”

这种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是腾讯文化的源代码,对于在公司十多年的薛笛来说,再熟悉不过。

深入下去 看到用户最痛的点

2008年,薛笛加入腾讯,从负责QQ音视频后台研发,到主导腾讯会议技术项目,一直在推动技术创新。15年来他感受最深的是,在公司,用户的需求直接构成了产品和技术创新的动力来源。

传统企业喜欢说“顾客就是上帝”,互联网企业则认为用户就是根本。二者的区别是,上帝毕竟不在企业生产流程内部,而用户则直接成为企业创新体系中的核心版块。

互联网时代的产品,用户即时发出评价、提出需求,企业必须快速回应和满足,才可能生存下去,所以互联网企业对用户的重视程度,要远高于传统企业。

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的需求反馈更加便捷和高频,这也对企业的反馈提出了更高要求。

薛笛举了个例子:QQ时代的实时音视频技术,主要是用于通话。当网络变差时,会优先保障音频通话,画面质量则会被牺牲。转向腾讯云之后,在线会议、秀场直播等场景急剧增加,对视频画质和音质的要求迅速提高。延时、噪音、抖动、带宽,任何一种因素,都可能影响用户体验。

比如降噪问题,为了更好解决,腾讯天籁实验室的成员曾拿着手机到处逛,到菜市场,到商店,到大街上,到地铁里,捕捉每一种声音。到现在为止,腾讯会议已经收集并解决了超过200种突发噪声,并利用AI技术进行降噪。

这项AI降噪技术效果显著,甚至应用到人工耳蜗上,让人工耳蜗的清晰度、可懂度提升40%。15岁的听障患者晓婷,最早体验了带有AI降噪功能的人工耳蜗,如今,她可以辨别不同鸟的叫声。

从视频直播、腾讯会议到人工耳蜗,场景和服务的人群,发生了巨大跨越,但技术是相通的。这是企业里做技术研发的独特优势:从应用中来,再走到更多的应用中去。

在中国,企业发明专利的产业化率超过50%,而高校只有3.9%,二者相差十倍不止,原因就在于技术创新只有获得应用场景,才能发挥真正的效果,并持续下去。

比薛笛更早进入腾讯的企业微信客户端技术总监罗程,也经历了从应对消费者需求转型到应对企业级需求的变化。

2018年,罗程受命启动微信与企业微信的互通项目,希望在不破坏微信用户体验的前提下,让二者连通,帮助广大商家连接上更多的客户。

面对既要又要的技术难题,自感势单力薄的罗程,争取到了微信技术架构部的大力支持,联合开发了一套IMUnion的系统,并围绕这套系统打造了一系列的前后端完整技术体系。

这套系统制定了严格的规则,一边监测,一边一点点添加功能。从企业微信能和微信加好友,到实现能加到一个群里,慢慢地,将群规模逐渐放大到50人、100人,之后添加朋友圈、将视频号和微信打通……每做完一步,都要停下来看看,是否给用户带来负面影响。

一直到了2019年底,企业微信才正式与微信全方位互通。

微信技术架构部的王永飞也是企业微信与微信互通的亲历者。在他眼里,互通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在维护产品稳定性的同时,不断实现新的需求。

直至如今,互通一直在进行。王永飞说:“互通是一个持续迭代的过程,产品会根据用户需求,微信侧若增加了一个新功能,企业微信也需要做出反应。”

早期拥抱互通的企业里,周大福是最坚定的一个。

2020年2月,周大福90%的门店都不能开门。他们意识到,线上服务箭在弦上,开始全员推广使用企业微信。一周时间内,全部店员都用上了。

这对店员的服务质量、服务范围和服务便捷性,带来显著提升。

当店员为客户提供服务时,打开企微聊天工具栏上配置的周大福CRM系统,就能精准了解客户动态与需求,为客户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服务。

本文地址:http://wlb.glev.cn/news/1465.html    歌乐夫 http://wlb.glev.cn/ , 查看更多
 
 
更多>同类行业资讯
0相关评论

新闻列表
企业新闻
推荐企业新闻
推荐图文
推荐行业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230017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