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夜,送蛴蟆,蛴蟆公,蛴蟆婆,我把蛴蟆送下河。” 2月4日,农历正月十四。这一天,对四川南充顺庆区和嘉陵区等地的一些民众来说特别重要,因为这一天是当地的“蛴蟆节”。作为川北地区一项古老而神秘的民俗活动,“蛴蟆节”也是南充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蛴蟆节”活动现场
在当地方言中,“蛴蟆”读作kema,或qiema。相传,在明末清初,南充西充河流域一带战乱不已,瘟疫流行,特别是咳嗽的小儿很多,村民人心惶惶。一天,一位得道高人到来,给当地老百姓指点迷津,说这是“蛴蟆瘟”在祸害人间,要把“蛴蟆瘟”送走,瘟疫才会离开。当天是正月十四,当晚村民举行了送“蛴蟆瘟”活动,以祈福消灾佑平安。大概是气温上升、春暖花开,加上中药调理,当地瘟疫果然消失,患咳嗽的小儿康复了。从此每年正月十四晚,西充河流域都要举行送“蛴蟆瘟”活动,并且这一活动逐渐演变为风靡西充河流域一带山乡民众的地方性节日——“蛴蟆节”。
前几年,因疫情原因相关活动停办。今年,这一民俗活动得以重新回归民众视野。
2月4日下午,不少民众便邀约前往顺庆区共兴、荆溪以及嘉陵区的三会等地,参加当地的蛴蟆节。据当地民众介绍,蛴蟆灯制作也比较简单,砍下一根嫩竹子,选上一节或几节,从中间敲破,拿一个用竹子编成的圆圈,将破的竹条撑起来,一个竹灯笼的骨架就搭好了,在灯笼竹骨架的下端竹节里塞入稀泥,将蜡烛灯芯插在稀泥里,再在外面糊上一层纸,开一个小口供空气进入,一盏蛴蟆儿灯便做好了。当然,也有能工巧匠会制作出可供数人抬的大蛴蟆的模型。
“蛴蟆节”活动现场
傍晚时分,天色渐暗,蛴蟆节民俗活动正式开始,乡亲们举着蛴蟆灯,或抬着大蛴蟆模型,敲锣打鼓,在山间行进,边走还边唱着民谣:“蛴蟆公,蛴蟆婆,我把蛴蟆送过河……”
据当地民众介绍,蛴蟆节现在已经不只是当地民众的节日,每到这一天,镇上还会迎来很多外地游客,参加蛴蟆节的人数达到上万人。红星新闻记者了解获悉,为防止蛴蟆节当天道路拥堵,辖区交警部门提前制定交通管制措施。
夜幕下,举着蛴蟆灯的民众绵延数公里,如火龙游、似灯河流,蔚为壮观,人们最后会把蛴蟆灯送至河边,插入土中,象征赶走了“蛴蟆瘟”。
红星新闻